潘天壽在《聽天閣畫談隨筆》中說:“予作毛筆畫外,間作指畫,何哉?為求指筆間運用技法之不同,筆指墨趣之相異”。指墨藝術要想存在。發展,必須創作出與毛筆不同的藝術作品,才能達到“筆指墨趣之相異”的審美效果。一些指書作者,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心血和精力用手指去追求毛筆效果,有的書評家也用“富有毛筆書法情趣”的詞語來贊揚指書作者和作品。我以為,這是指書創作的最大誤區,也是至今還未有產生指書大家和傳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毛筆是由幾百根動物毫毛所組成的,極富彈性與吸墨是書寫工具。而指書的劣勢也正在這兩個方面。但是,手指可以通過不同部位,不同力度創作出與毛筆全然不同的藝術境界,甚至手指上的指紋都可以形成絕妙的畫意。這是毛筆永遠不可企及的。克服自己的短處,充分發揮手指的長處,就可以成就指書的藝術追求,達到至美的藝術境界。
原載:99字畫網(轉載需以鏈接方式注明出處,以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