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愚公移山圖》
《愚公移山圖》簡介
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它作于1940年,紙本設色 1.43×4.24米徐悲鴻紀念館藏 。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后的勝利。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徐悲鴻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鏟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于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徐悲鴻簡介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江蘇宜興人,生于中國江蘇宜興屺亭橋。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尤以畫馬享名于世。其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后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后在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
原載:99字畫網(轉載需以鏈接方式注明出處,以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