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看源頭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此詩系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所寫。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他說的京城,無非洛陽;他說的國色,乃大唐帝國最美的顏色。 豈止是大唐國色?泱泱華夏,綿綿數千年,無花出其右。國色即國花,牡丹實際上早已是中國的國花。 牡丹何時所生?牡丹從何而來?也許,洛陽并不是它的最早出生地和栽培地,但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牡丹的脈絡就是中國牡丹的歷史。 牡丹的由來——一個美麗的傳說 從前,在洛陽北邙山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夫妻。小兩口男耕女織,恩恩愛愛,但有一樣不順心,成親三年還沒有孩子。醫也求了,神也拜了,不見靈驗。
這天,小兩口從一只兇猛的老鷹的爪下救下一只美麗的鸚鵡。鸚鵡知道小兩口的心事,從邙山仙人臺上銜回來了靈芝草。妻子吃了靈芝草,不多久,生了個胖小子,取名叫鸚哥。 鸚哥10歲那年,邙山上流行一種病,好多人染病臥床不起,爸爸不幸去世,媽媽也奄奄一息。 鸚哥決心找到仙人臺,挖來靈芝草為媽媽治病。他走呀,走呀,也不知趟過幾條河,翻過幾道嶺,眼看走不動了,迎面遇到一位白胡子爺爺。 白胡子爺爺問小鸚哥為啥出遠門,鸚哥說要找靈芝草救媽媽。白胡子爺爺搖頭說,***得的是冷熱病,靈芝草治不好。他交給鸚哥一塊石頭,說:“你把這石頭磨成鑰匙,***的病才有指望。”說完,白胡子爺爺不見了。 鸚哥來到河邊,找塊青石就磨開了石頭。手磨出血來了,膝蓋跪出血來了,這樣三天三夜,石頭終于磨成鑰匙。 白胡子爺爺又出現了。他笑著夸贊小鸚哥一番,說,這鑰匙能打開王母娘娘瑤池的門,那里面放有金丹,一粒就可救***媽的命。說完,吹口仙氣把鸚哥送到了天宮。 鸚哥用石頭鑰匙開了瑤池的門,找到了金丹葫蘆,倒出一粒金丹。他剛要出門,又想起邙山的鄉親們也需要金丹救命,便把葫蘆來個底朝天,盡其衣兜裝滿金丹。 也許是時間耽誤太久,王母娘娘發現金丹被偷,急忙仗劍追來。鸚哥哪能跑過王母!正在焦急,忽從云縫間見地上已是邙山,便不顧一切把金丹全部撒下,心想:我大不了一死,但鄉親們誰拾到金丹,或可保住一命。 王母娘娘抓住鸚哥,便要處死,白胡子爺爺不知從哪里又冒出來。原來,他是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對王母娘娘說:“難得這孩子為鄉親們治病,可饒他不死。”王母娘娘慈悲為懷,點頭應允。仙翁又告訴鸚哥,你撒下的金丹會即刻長出一種奇花,可用它的根熬藥治病,定安然無恙。 鸚哥回到邙山,果見滿山遍野都是鮮花。他把經歷告訴了媽媽和鄉親,大家把花根刨出來熬藥湯,喝了病立馬好了。因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變的,人們給這花取名“母丹”,后又改為牡丹。 牡丹的由來——一幅圖畫的發現 上面的故事是洛陽民間傳說,而且是那種過去在夏夜麥場,外婆搖著扇子講述的傳說。如今,這種傳說講上100遍也沒一個人相信。天工開物,自然造化,牡丹的出現是一種客觀存在,人類的認識有賴于發現。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載:“牡丹初不載文字,唯以藥載本草,然于花中不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這是說,牡丹早先不過是野花,老百姓都拿它當柴火燒。 人們真正關注牡丹,是因為發現了牡丹的藥用價值。人說,有巢氏架木為巢,使人們有了家的概念;燧人氏鉆木取火,使人們告別了茹毛飲血;伏羲氏漁獵狩耕,使人們懂得怎樣生存;神農氏嘗百草,使人們懂得如何與自然抗爭。神農嘗百草總結出《神農本草經》,將牡丹列為“中品”,“除癥結瘀血,安五臟”。 《黃帝內經》《素問》篇則載:“清明次五日,田鼠化為( ) 牡丹華。”言其清明之后是牡丹盛開之時。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秴问洗呵铩份d:“中央土:中曰戊己。其帝黃帝。”中央土,洛陽也。黃帝把洛陽青要山作為“密都”,在《山海經》中有記載。密即蜜。黃帝族以蜜蜂為圖騰,自然關注花開。 牡丹“唯以藥載本草”,自《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后屢見不鮮。之后,人們又發現了牡丹的欣賞價值。南北朝時謝靈運在《太平御覽》中稱“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韋絢在《劉賓客嘉話錄》中云:“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而王應麟在《海記》中更渲染了牡丹的規模栽培:“隋帝辟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赤頁紅、革呈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云紅、天外紅、顫風嬌等。”這也許就是洛陽牡丹人工栽培之始。因無發現其他史料,中國的牡丹專家大多也傾向于把隋煬帝建西苑作為中國牡丹栽培史的源頭。 然而,這是源頭嗎? 2005年9月,國家郵電部在洛陽舉行《洛神賦圖》特種郵票首發式?!堵迳褓x圖》為東晉畫家顧愷之力作,其藝術價值不遜《清明上河圖》,現珍藏于北京故宮。 洛陽,曹魏之故都也。曹植寫《洛神賦》就在洛陽。據說,洛神為伏羲之女宓妃,但曹植筆下的洛神實際寫的是甄氏。曹植與甄氏相戀,而甄氏卻被迫嫁給了曹植的哥哥曹丕。曹丕當皇帝后又將甄氏賜死,而曹植又在洛河畔與甄氏夢中相會。這曲折凄慘的故事終于成為曹植婉約動情的訴說。 但是,我們現在欣賞《洛神賦圖》已不關心“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美女,也不關注因“洛出書”而被武則天封為“神河”的洛水,我們發現了那幅畫中燦然開放的牡丹。 這牡丹顯然是人工栽培。中國牡丹芍藥協會副會長李嘉玨教授據此考證推論,中國牡丹的栽培觀賞史已有1600年,這比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引種牡丹整整早了200多年。 其實,我們還可以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看看“三代之居”洛陽。夏、商、周三代均在洛陽建都,這已被偃師二里頭等遺址證明?!豆徘偈琛分休d,夏“帝相元年,條谷貢桐芍藥。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羅伯植芍藥于后苑”。不知這里的芍藥是不是牡丹?若是,牡丹的栽培史就超過了4000年。據洛陽牡丹研究所調查,洛陽南部伏牛山脈至今還能發現原始野生牡丹,叫“揚山牡丹”。古人引植栽培野生牡丹,那是很自然的。 古時候,芍藥、牡丹區分并不清楚。鄭樵《通志》中說:“牡丹初無名,依芍藥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藥。”芍藥僅此一名,而牡丹名稱甚多,如木芍藥、鹿韭、鼠姑、牝牡等等不一而足,隋煬帝還一度稱其隋朝花,到了宋代,因洛陽牡丹各地傳播,人們又稱其洛陽花、京花。 華,古通花,華夏,花夏也。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有多長,花的淵源就有多遠。 從萬花會到牡丹花會 牡丹的栽培源頭有待專家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