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下,展覽已成為書法藝術最主要的展示、交流和傳播方式,近三十年也憑借這一傳播方式將書法這門傳統的藝術,迅速的在中國大地及國際舞臺普及開來。每次國展 的影響力,借助現代傳媒,是古代任何傳播方式不能比擬的!它可以使人一夜成名,所以,其競爭性日益加劇,其殘酷性已可以與奧運冠軍的競爭相比美!因競爭的 加劇,所以評審規則也在進一步細化,評委周俊杰說,從行草展和二屆蘭亭獎的一系列做法來看,評審細則在進一步完善,日臻成熟,十道評審程序中都有具體而嚴 格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可能左右某件作品的落選、入圍、入展與獲獎,作品命運的唯一因素是藝術水平的高低!從這一點來看,新一屆中國書協評審群體還是比較公 正的。
既然展覽的評審規則越來越細,這就要求參展者不能忽視這些規 則,要認真研究,來適應這些規則。目前的國展,每次來稿幾萬件,這對評委來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初選,每件作品的過眼時間僅是幾秒鐘,所以作品第 一視覺感官一定要好,這里面包括情趣、格調、章法、用紙、用墨。對于搞專業的來說,打開作品的第一眼,對上述幾個方面會有一個大致的判斷,而且這個判斷決 定著對這件作品的評判,以至于對作者的評判。因此注重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大視角把握,是作品參展的一個前提。
這就必然要注意到作品的形式。作品的形式也是跟作者的情趣高低、審美眼光悉悉相關的。一個格調低俗的人,其做出的作品形式肯定不會高到哪兒去。因此注意形式的制作和排布,也須仔細來審視,不能隨意粘貼和搭配。
首先看用紙與選色。現在市面上能見到的紙種類繁多,但真正高檔的紙不多。有的色宣火氣太大,色彩濃艷;有的 灑金、燙金草率、粗糙,完全失去紙本身的典雅和舒適的美。白宣紙,有的用料粗疏,做工粗糙,提不起書寫興趣。紅星凈皮紙質量稍好一些,然品種單一,未作進 一步加工。近幾年,泥金、泥銀類的將宣紙作進一步加工的紙出現,一時間各類展覽普遍使用,用量迅速擴大,造紙者應接不暇,而質量也在下降。剛開始時光亮、 質厚;而現在粗澀、不勻、脆、干、易斷裂。宣紙是書法的載體,因此對紙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書法作品的視覺效果和水平的發揮。如王冬齡先生的草書只有寫在上 好的紅星凈皮上其仙風道骨的氣質才顯現的淋漓盡致。而汪永江先生的草書寫在熟紙類的材料上則風神勃發,熠熠生輝。因此對材料的選擇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 合理選擇,如不假思索可能適得其反。觀近幾年獲獎的作品,無不是在書寫與用紙上達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如韋斯琴小楷,用淡冷色的紙,與其瘦勁俊俏的用筆風 格相協調。吳行則用泥金紙,用錦綾裝裱,與其小楷凝重、利索、充滿陽剛之氣的書風相輝映。宇文家林用的是白宣紙,以偏淡的墨寫出,用筆精致、利索,顯得作 品清潤可人,惹人喜愛。當然用紙有個人習慣,習慣了某類紙,創作時最好別換。揚長避短,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用墨。用墨和選紙是緊密相連的。如用泥金和泥銀紙、絹等材 料,最好用漆煙研墨,這樣紙上才會掛墨,而且加水后的淡處也會十分妥帖,而不會顯得燥氣,飄浮和無力。如直接用墨汁則濃度不夠,會出現上述三弊。自去年開 始,展覽趨向于用白紙宿墨,而且有蔓延的趨勢,需謹慎。明中期以前,一流的書法家是不用宿墨的,因為宿墨臟。水漬溢出有時看上去,令人很不舒服。因此,有 人把新墨與宿墨調和使用,有時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比例。我認為宿墨要少,這樣會起到墨濃、沉著厚重而干凈的效果。如行草展中王義軍的一等獎作品 所用材料為絹,用墨為新墨加宿墨再加墨膏,黑濃,用筆疊加清楚。但墨膏也易脫落,顯得臟,我們使用時要注意。今年暑假在敦煌文物陳列館里見魏唐寫經十幾 卷,所用紙為不很吃墨的麻紙,用墨為松煙研墨,不很黑,略呈灰色,與紙的灰白色十分協調,讓人感到高古而不失生動,以前總看寫經印刷品,感覺沒什么大不了 的,而真跡則絕不同,用筆用墨都極為生動,使轉合理。可見,書寫者的心態既虔誠又十分放松,有的完全達到一種自由書寫的境界,水平是非常高的。
近幾年,日本墨汁和中日合資的墨汁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墨汁細潤,尚可用。當然,用墨個人有個人的習慣,不必強求,只要能有好的效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