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主張“以勢寫意”將山水畫的雄偉壯觀描繪于畫,運(yùn)用酣暢淋漓的筆墨繪之畫幅中;人物畫主張“以形寫神”,將神納入畫幅首位,人之情形,姿態(tài)不一,動作逼真?zhèn)魃瘢旅鎯煞剿宋锂嬜髌愤_(dá)到形神兼?zhèn)洌坞S意轉(zhuǎn),意隨形變,極具裝飾性,是近期陳漫之先生的精品之作,鄭重推薦選購!
款題龔自珍的一首詩:“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誰分蒼涼歸棹后,萬千哀樂聚今朝。”詩意與畫面意境相得益彰。
此幅描繪月色中泛舟吹簫的情景。畫面筆墨渾厚,意境深邃。吹簫者坐小舟之中,簫聲深沉悠遠(yuǎn),引得船夫也回轉(zhuǎn)身靜聽。松風(fēng)陣陣,似乎與簫聲合奏,而峰頭一輪明月升起,皎潔的月光灑落松間,映照水面。吹簫的人,思緒深沉,應(yīng)是閱盡世事滄桑,所有的感慨,都在這簫聲中流露出來。
此幅畫靈感來自“米顛拜石”的典故。 米芾是宋代大書法家,性格倜儻不羈,世又稱米顛。為文奇險,妙于翰墨,畫山水人物,亦自成一家。愛金石古器,尤愛奇山,據(jù)《宋史•米芾傳》記載:宋徽宗大觀年間,“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丑,芾見大喜曰:‘此足以當(dāng)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這就是著名的“米芾拜石”的典故。歷史上愛石的人很多,只是像米芾這樣愛到與石頭稱兄道弟的程度,可謂絕無僅有。
畫家以概括的筆法,聊聊數(shù)筆,生動描繪出米顛對石而拜的瞬間,同時在畫面右下方畫了一個正在煮茶的小童,他的回頭一笑,很好的襯托出米芾的“癡”,也為畫面增添了幾多情趣。
原載:99字畫網(wǎng)(轉(zhuǎn)載需以鏈接方式注明出處,以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