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設有一個畫展,展出500幅畫,一眼要你找出某位畫家的作品,強春云的作品,我認為最容易。假設這個時代的畫家,如果500人中有499人會被忘記。那么剩下的一個一定是強春云。
強春云作品《山居圖》
偶見強春云的山水,畫面飽滿,結構繁復,水與墨密不可分,而你卻明顯感到,畫中山水的那種靈秀,是傳統?非也。是現代派,非也。是吃透了傳統技法之上的突破。而筆性老辣、純熟,穩重有致趣。不僅如此,我更有重大發現:我從未見過哪位畫家以這樣的皴法來畫山水。
國畫于今,能從技法上自有面目者,少之又少,能于傳統技法上有所突破者,即堪稱開天辟地。這是因為,于工于寫,國畫技法似乎都已經窮盡其技。強春云的皴法, 風格獨特,不是傳統而有別于傳統。傳達出新的筆墨意境和藝術質感。這顯然是一種新的手法。且不問這樣的手法是否可以企及先者傅抱石皴法,究其真正技法上有 突破的,傅抱石之后鮮有其人。因而我感斷定,這種技法一定可以占有其應該有的地位為世人所賞識。
亦 有自新者,嘗著書立說,以立其藝術之道,自稱風格新異,或者形式革新,以謀能于藝術領域站立新地。然,往往很可惜,建國之后所立新技法新學說新風格,久者 不聞三五年。非曇花不能久現,而是沒有植根傳統,以古為新。所提及之強氏皴法,并不像為其立派,僅想指出他在傳統之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收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強春云獨特的皴法亦得力于其所用之筆——“豬毫”。這使得這樣一種技法在筆畫的追求和探索上,如虎添翼,它既能表現出筆畫本身的力度,又能體現墨本身的韻味。我們在研究前人技法的同時,常常追溯到其用的筆的特性,就是這個原因。
一 儲墨,或濃或淡,融于水,者于紙,形成強氏特有的“濕度”,我們所謂的筆墨韻味也就這樣在技法的施布下體現出來。豬毫、徽墨、徽紙、姜思序堂顏料,每個畫 家必備的家什,以這些追求自我和心靈的感覺。在強氏筆下,色塊、層次間你爭我奪,自然情趣和古典技法水乳交融。什么是古典?現代,基于傳統;什么是個性? 大眾,基于風格。兩組二元對立的概念完全可以概況強氏皴法的風格特點。
強春云,是個多面手,人物花鳥都有自己的面目,這不容易。他很年輕,并且是個“不安分”的藝術工作者,常常用于創新;敢于開拓,這才是藝術的奮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