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蜀人張大千,四川內江人,現當代著名畫家。幼年在繪畫方面受到母親和二哥張善抒熏陶,并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早年臨摹石濤八大山人作品,幾可亂真,所以有“南方石濤”之稱。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1940年后,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他的作品“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57歲創潑彩畫法,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基礎上,糅入西方繪畫的色光關系,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從藝歷程
1899年已亥農歷四月初一(5月10日) 生于四川內江。
1904年 甲辰6歲從姐瓊枝識字,讀《三字經》等啟蒙讀物。
1905年已巳 7歲從四哥文修習字,讀《千家詩》。
1907年丁末 9歲 隨姐從母習畫,母曾氏善繪民間剪紙花卉。
1911年辛亥 9月就讀內江天主教福音學校(華美初等小學)。
1914年甲寅 16歲就讀重慶求精中學,后轉江津中學。
1916年丙辰 18歲冬,與表姐謝舜華定親。
1917年,丁巳19歲東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學校學習染織。
1918年,戊午20歲聞未婚妻謝舜華病故,特從日本回上海,欲赴內江吊祭,因兵亂,交通阻塞,奉善孖兄命,重返日本,繼續學業。
1919年 已未21歲夏,完成學業,由日本返滬。秋,拜上海名書法家曾熙、李瑞清為師。
1920年 庚申22歲春,返川與曾正蓉完婚。
1921年 辛酉23歲春,借寓上海李薇莊宅。與李秋君定交。秋君名祖云,別號甌湘館主。在三師叔(李筠庵)的影響下,開始臨仿石濤畫跡,仿石濤冊頁一開,瞞過前輩畫師黃賓虹。
1922年壬戌 24歲是年,作北魏《張玄墓志》集聯,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凡數十聯。
1923年癸亥 25歲張懷忠夫婦率家人由內江遷居江蘇松江府華亭縣。
1933年,癸酉35歲春節,邀章太炎、葉恭綽、陳石遺、李印泉等前輩歡聚網師園。
1934年 9月9日,中山公園舉辦“正社畫展”,內有他的作品40件。與善孖同游華山。張善孖、葉恭綽加入“正社”。
1935年,乙亥37歲應徐悲鴻之聘,任中央大學藝術科教授。南京舉辦“張大千畫展”。與徐悲鴻、謝稚柳及中大藝術科學生同上黃山。
1936年丙子 38歲 首次在英國伯靈頓美術館舉行個展。
1937年丁丑 39歲“第二次全國美展”在南京舉行,任審查委員。
1938年戊寅 40歲駐北平日本司令部多次派漢奸勸張大千出任偽職,張氏推諉不從,化裝逃出北平,輾轉上海、香港,入桂林途中會見徐悲鴻。
1939年邀黃君壁、張目寒同游劍門。在青城上收龍國屏(龍治)為入室弟子。
1940年庚辰 42歲與趙望云相識于成都。
1941重慶畫展。先后出席成都“黃君壁畫展”、“關山月畫展”開幕式,并重金訂購畫作,以示祝賀。
1942年壬午 44歲 率心智赴塔爾寺訪藏畫師,請教大幅畫布制作工藝。
1943年癸未 45歲 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在蘭州召開會議。
1944年甲申 46歲“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先后在成都、重慶展出。展品44幅。“張大千收藏古書畫展覽”在成都展出。
1945年乙酉 47歲 率李復赴大足、資陽、簡陽考察石刻藝術。
1946年丙戌 48歲 以巨資購得《江堤晚景圖》,宋人《溪山無盡圖》,宋張即之《杜律二首》等歷代名人字畫。
1947年丁亥 49歲《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第一集)在上海彩印出版。
1948年戊子 50歲在滬舉辦畫展,展品多系工筆重彩。
1949年已丑 51歲 甘肅省一屆七次參議會作出“張大千在千佛洞無毀壁畫事”的結論,但未公諸于世。
1950年,由港赴印,在新德里舉辦畫展。考察臨摹阿堅塔壁畫。
1951年 在港舉辦畫展。赴臺旅游,由臺靜農陪同至臺灣故宮博物院參觀藏品。由臺赴日本東京會友。
1952年3月,遠游阿根廷。5月,返港。籌劃移居南美。
1953年癸巳 55歲赴美訪友,王季遷、張孟休、汪亞塵等人陪同,參觀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游覽尼加拉瀑布。
1954年甲午 56歲遷居巴西圣保羅市。赴港舉辦畫展。贈畫12幅給巴黎市政廳收藏。